MAOJI—毛纪|祖庵菜

核心口号 - 心湘传 味人间。

毛纪恪守祖庵菜对于食材的考究,追求极致,只用上等之料、珍品之料、时鲜之料,在传统祖庵菜的烹饪技艺 传承的基础之上,运用现代科技的创新烹调手法,创造出适合当下人口味的新派祖庵菜,使得祖庵菜的味道历久弥新。毛纪作为祖庵菜传承的介质,不只是情怀与担 当,更是一种使命,毛纪,对湖湘饮食文化的敬畏与坚守,让湘烟之味弥漫在人间。

毛纪上品,是往昔古城西安最早湘菜老字号品牌“西安毛家饭店”的升级和再造,其积聚着一个时代的情感和记忆,传承着湘菜的人文和历史。传承,是生命的接力与再创造,是几代人及物,灵魂之间的链接力和凝聚力,是一切人文精神及物质和本源;传承过去,面对当下,毛纪上品以久负盛名的“祖庵菜”为标源,用具有红色基因的奋斗精神,传承“祖庵菜”的古法烹饪技艺,颠覆以往人们对于湘菜大众化的心智认知,开启新时期下毛纪上品的新纪元,这不光是一份责任,更是一种使命。

传统与创新,年长与年少,现代与未来,无论是技艺、物质、精神还是文化,毛纪上品作为传承有序的介质,匠心传承 ,坚守的不只是味道,更是借由美食表达的内涵气质,是情怀,是担当,是纽带,更是血脉。匠心,是一门手艺,是一种品质,是一份专注,是一份严谨,更是一种态度。毛纪上品秉承着“传承”和“匠心”的基本准则,聘请湘菜大师石荫祥的嫡传弟子吕先治先生,作为行政总厨;聘请“祖庵菜”的传承人,杨敬伟先生做为出品总监,本质上就是为了还原传统“祖庵菜”的古法烹饪技艺,以保证毛纪上品菜品的品质。

毛纪上品,恪守“祖庵菜”对于食材的考究,追求极致,只用上等之料、珍品之料、时鲜之料,并融合各大菜系精髓于一身,让其适合当下的口味。毛纪上品以品质为根本,食材一应从全国各原产地精选,出品坚守一菜一格、百菜百味,呈现出以色、香、味、意、形、养的“毛纪特色”。潜心打磨的每一道菜,就是为了打动每一位食客,这是“毛纪上品”的性格,也是传统湖湘人的性格。

以食养之道,以朴实之心,让出身官府之家的“祖庵菜”原本固有的“高贵气质”愈加高贵,礼遇当下每一位尊贵的客人,是给予当下最具有情怀的您的惊喜礼遇,传达对人、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尊敬与礼拜!

祖庵菜·源起:

谭延闿(1880年—1930年),字祖庵,号无畏、切斋,湖南茶陵人,与陈三立、谭嗣同并称“湖湘三公子”。谭延闿曾经任两广督军,三次出任湖南督军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,授上将军衔,陆军大元帅,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、行政院院长,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、书法家、“祖庵菜”创始人。

自古“官不入民家”,比起形式太过花俏的宫廷菜和内容太过简朴的民间菜,有钱、有闲的官府之家的官府菜才叫人间极品,恰到火候。

谈及官府菜,美食界的人都知道谭家菜,谭家菜有北谭与南谭之分,北方谭家菜是清末官僚谭宗浚的家传筵席,因其是同治二年的榜眼,又称“榜眼菜”。南方谭家菜的主人公,则是国民党元老、政府高官谭延闿,谭延闿根据自己多年的美食经验,结合湘菜特点,以“原材料选取精良、刀工处理精细、烹制技艺精湛、味道调和精准”的美食理念,制作出了一套私房菜,赢得了人们的青睐。为了避免与北方谭家菜的混淆,这套私房菜就是用谭延闿的字号“祖庵”来命名,因此南方谭家菜又称“祖庵菜”,可以说,没有“祖庵菜”,就没有湘菜,“祖庵菜”是“湘菜之源”。

祖庵菜·兴衰:

谭延闿位高权重,无论在家乡湖南还是在京都南京,每日门庭若市,食客如过江之鲫,“祖庵菜”依托谭延闿的高位和两位家厨:谭奚庭和曹荩臣,凭借精湛的烹饪技艺,其用料讲究一个“奢”字,使得“祖庵菜”自成一系,成为那个时代极具盛名的官府菜。

“祖庵菜”的好吃,自然追捧者不少,谭延闿便与湖南同乡、曾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何键共同投资开设了一家湘菜馆,取名“曲园”。曲园鼎盛时,在北京有曲园酒楼、在南京有曲园酒家,主要经营湘菜及“祖庵菜”,这让“祖庵菜”从官府之家开始走向了大众市场。

1930年,谭延闿逝世,1933年,其中侍奉谭延闿一生的家厨之一,曹荩臣(长沙东乡人)回到长沙,在坡子街开设餐馆。因为谭延闿号健乐老人,曹荩臣便将餐馆取名为“健乐园”,把在谭家所烹调的菜肴,以及自己新研发的菜式,都冠以“祖庵”二字。由于媒体的大肆宣传,健乐园生意异常兴旺。曹荩臣的精湛厨艺,再加上谭延闿这位“食神”生前的亲自指导,才得以在当时成就了“祖庵菜”的风靡。

1937年,曹荩臣去世、1938年,长沙“文夕大火”,全城几为废墟,玉楼东、奇峰阁等一大批酒楼毁于一旦,健乐园也因此灰飞烟灭,消失于历史的尘埃,自此“祖庵菜”就基本无人会做,几近失传。

祖庵菜·困境:

“祖庵菜”是湘菜的精髓,在于“祖庵菜”起源于官府之家,所以选材追求极致,食材大多是鱼翅、鲍鱼,就算一道祖庵豆腐,辅料也需要好几只鸡和五花肉来凸显它的高贵气质。“祖庵菜”的烹饪技法、吃法都很讲究,一般的人消费不起,一般的餐馆也做不起,这就造成了祖庵菜会做的人吃不起,吃得起的人不会做的困境。

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的耗材太多、选料太精、做工太细、太繁琐。这让出品快、上菜快的湘菜馆,要沉下心来去做一道耗时费力的“祖庵菜”,是很多人不愿做的一件事情,不说去研究一道“祖庵菜”,就是照搬制作一道“祖庵菜”,都是需要很多的时间,很多的心血去完成它。因此,在快节奏的今天,已经很难有人用心去做一道地道的“祖庵菜”了。

祖庵菜·传承:

作为顶级湘菜的代表、湘菜集大成者的“祖庵菜”,岂能让其隐于历史?随着经济增长,生活水平上升。“祖庵菜”又逐渐风靡在湘菜界,有关“祖庵菜”的古法烹饪技艺也从孔浩辉、舒桂卿、石荫祥、周迪吾、周子云等老前辈们的记忆中被慢慢地拼凑出来。在老前辈们的指导下,王墨泉、许菊云、聂厚忠这些湘菜泰斗们开始接触、钻研“祖庵菜”濒临失传的古法烹饪技艺,并记录成册,又手把手将技艺传承给了下一代。

如今新一辈的厨师们接过了传承“祖庵菜”古法烹饪技艺的大旗,其中,不乏对“祖庵菜”颇有研究的湘菜烹饪精英人才:杨龙、杨敬伟、欧阳海林、吕先治等,他们对“祖庵菜”倾注了大量心血,并相继还原了近200多道“祖庵菜”古法烹饪的详细做法,致力于将“祖庵菜”传承下去,发扬光大。

祖庵菜·特点:

1、用料奢侈得当。“祖庵菜”对原材料的选择讲究当地当时,肉品更是讲究动物的部位,比如猪肉的前腿肉、后腿肉、五花肉,分别适合做什么菜式都是有讲究的;鱼的做法、鱼的品种、哪个地方的鱼、哪个季节的鱼也是有讲究的;所用材料都是上档之料、珍品之料、时鲜之料。

2、刀工无比精妙。“祖庵菜”的基本刀法有十多种,使菜肴千姿百态变化无穷。“发丝百页”细如银发;“梳子百页”形似梳齿;“溜牛里脊”片同薄纸;“鳝丝蒜苔”细如火柴梗。其刀法奇异,形态逼真,依味造形,形味兼备。如“红煨八宝鸡”,整鸡剥皮,盛水不漏,制出的菜肴,造型完整俊美,肉质鲜软酥润,吃得满口生香。

3、长于融合调味。“祖庵菜”讲究原料的入味,注重主味的突出和内涵的精当。调味工艺随原料质地而异,如急火起味的“溜”,慢火浸的“煨”,调味后的“烤”,边入味边烹制的“蒸”等等。所使用的调味品种类繁多,可烹制出酸、甜、咸、辣、苦等多种单纯和复合口味的菜肴。并尽可能配以一些特殊调料,如茶陵的生姜、大蒜、白芷、豆豉、豆豉油等,质优味浓。

4、技法广博多样。“祖庵菜”技法有羹、炙、脍、濯、熬、腊、濡、脯、菹等多种技艺,技艺最精湛的是煨,色泽变化上又分为“红煨”、“白煨”,在调味上则分为“清汤煨”、“浓煨”,“奶汤煨”等,讲究小火慢焖,原汁原味。“祖庵鱼翅”晶滢醇厚,“洞庭金龟”汁纯滋养,均为“祖庵菜”中的佼佼者。

祖庵菜·内涵:

“祖庵菜”是最早的融合菜,融合淮扬菜的清淡、湘菜的厚汁重味、江浙菜系的技法、并将粤菜的清淡香醇融入其中,使“祖庵菜”的味道更加鲜美,让其鲜香、味浓、软烂,一口勾魂,从而奠定了湘菜的高度,也形成“祖庵菜”的内涵特质-包容,其内涵特质概括为三个字:淡、静、藏。正是“祖庵菜”的内涵特质丰富了湘菜的主流文化,同时也彰显了湖南人“大味至淡,大音至静,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”的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。